攻略

“东北悬疑剧”何以频出佳作|当前讯息

  • 来源:黑龙江日报
  • 时间:2023-05-24 08:59:18

□任毅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1997年秋天,当正值青春年华的王阳走在桦钢的铁道线上背对着沈墨朗诵起自己的诗歌《漫长的》,不知有多少观众的心被打开,被打动。期待着王阳和沈墨的生活,在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中一切都会好的。这首《漫长的》出自于作家班宇之手,班宇是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文学策划。辛爽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及《漫长的季节》以大雪为结尾的灵感取材于班宇的小说集《冬泳》封面上的一句话:“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班宇的文字总有一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感觉。

《漫长的季节》可以看做是“东北文艺复兴”在电视剧创作方面的扛鼎之作,强大的文本支持,使《漫长的季节》颇受观众喜爱,豆瓣上近56万人次给出评价,仍能保持在9.4的高分,说明《漫长的季节》在创作上并没有困囿于东北的地方性想象,没有将东北作为“奇观”加以凝视;而是将东北作为一种隐喻、一种方法,进而去触摸历史,走出“经济-文化”论下的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偏见,将尊严还给每一位劳动者,每一个平凡人。

人无法逃脱历史而独存,班宇渴望书写人在历史中的巨大隐喻,让小说的人物和整个时代发生更紧密的联系,再折射出时代的肖像,也即在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的跌宕。《漫长的季节》似乎是打着东北悬疑的符号标签,却呈现出《活着》《平凡的世界》般厚重的生命力;悬疑是表,命运是里。《漫长的季节》打动每一位观众的原因,恰恰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父母一辈的生活状态,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却不被轻易表达出来的落寞。从1997到2016,岁月改变了王响、龚彪、马德胜,他们不再是桦钢根正苗红的火车司机、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和警察局的刑侦队长,而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寻找一条线索,追寻一个真相。而今,我们成了新一代的王响、龚彪、马德胜,迎接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挑战。

事实上,《漫长的季节》火爆全网,引爆全国人民的观看热潮绝非偶然。新世纪以来,以东北为创作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频频出现,2003年王兵执导的纪录片《铁西区》三部曲,用9个小时的时长全方位展示了沈阳铁西区的变迁与落寞;后续张猛《钢的琴》、刁亦男《白日焰火》、张大磊《八月》等电影创作继续深耕东北题材,讲述带有“锈感”的故事;2015年后“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陆续走向文坛,他们的作品在文学与社会两个层面上均取得了不俗的影响力;在音乐上董宝石《野狼DISCO》《送情郎·东雪》、柳爽《漠河舞厅》等作品亦不断将东北推向大众文化的核心。“东北”正在形成一套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影视剧方面“东北+悬疑+命运书写”似乎成为了“流量密码”和“爆款魔法”。回看近两年的影视剧市场,从2022年8月上映的《胆小鬼》到2023年1月上映的《平原上的摩西》再到《漫长的季节》,“东北+悬疑+命运书写”的模式愈加成熟。某种程度上三部剧有着同质性和互文性,三者均出自“铁西三剑客”之手,有着强大的文本支持。

在“铁西三剑客”笔下,悬疑是非常好用的叙事武器。《胆小鬼》出自郑执的小说《生吞》,剧中的悬疑要素更像是一把手术刀,切开秦墨等人的青春伤口,也切开了东北社会的血管,流淌出爱与痛的血液。《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该剧的悬疑要素更像是画家手中的蟹爪、白云和紫圭,侧重于再现20世纪90年代真实的社会图景,以及身处重大转折中的人物命运。而《漫长的季节》则是取材于班宇的同名小说,悬疑更像是针线,编织起两个叙事时空,通过精心的谋篇布局,看命运无常,寻最终救赎。“铁西三剑客”以工人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视角出发,以“子一代”的目光,去回望历史,不仅回溯了“父一代”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困境和他们为身份认同所作的努力和抗争,同时,也是利用文字和影像符号去记忆,并共同奠定东北文艺复兴浪潮中独特的“东北悬疑美学”。

“东北”与“悬疑”似乎并不必天然连结在一起,而当“东北”“悬疑”和“命运书写”耦合,便释放出巨大的共情力量。《漫长的季节》是独特的,剧中的逻辑跳出了以往东北文艺作品中用“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父亲一代的故事,并最终理解父辈,还给父辈尊严,而是采取“父一代”的叙事策略,让父辈们走出历史的泥淖,活在当下,身体力行,实现自我拯救,将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正因如此,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真相的王响能对过去开着火车的自己响亮地喊出:“向前看!别回头!”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